在演藝圈,有這麼一條生存法則:
一個男演員,28歲不火,42歲還不紅,演藝生涯也就沒什麼盼頭了。
28,42,是所有男演員,繞不過去的檻。
有意思的是,這兩個「年齡檻」,阮經天都經歷過。
28歲那年,還是「偶像劇小生」的阮經天拿著逆天改命的劇本,靠著一部《艋舺》拿到影帝。
彼時風光的他不會想到,這個影帝會耗光他的運氣。
之后的十多年里,阮經天成了圈內聞名的「票房毒藥」,無論主演還是客串的電影都逃不過撲街的命。
直到42歲,阮經天終于迎來一個機會。
這個機會就是《周處除三害》,不僅讓他時隔多年再次提名影帝,在內地也成為橫空殺出的黑馬,票房口碑雙贏。
雖然影片上映已有月余,但是網上關于本片的各種解讀,仍然甚囂塵上。
比如影片最絕妙的三處細節在哪兒?阮經天的三大封神時刻是什麼?
這麼好看的電影,竟然也有三處不堪推敲的敗筆?
今天,皮哥就帶著大家把電影詳細梳理一遍,扒一扒片中那些耐人尋味的細節。
看過《周處除三害》的觀眾,想必都會被陳桂林給迷住。
阮經天把角色半是癲狂,半是執念的人物魅力揮灑到極致。
其中有三場戲,阮經天更是把陳桂林的「黑白灰」三面不同特質發揮到絕佳。
影片開場的黑幫老大追悼會,把陳桂林的「黑」盡顯無遺。
沒有華麗的登場,而是端著一碗便當大快朵頤,給奶奶打著電話,儼然一副黑幫小弟的模樣。
之后一個自稱金毛的黑幫小子聊起一個叫「桂林仔」的瘋子,崇拜之情溢于言表。
之后陳桂林抹抹嘴,不慌不忙地揭曉身份,正式開始暗殺行動。
這一招欲揚先抑猶如平地一聲雷,將氛圍瞬間反轉,吊緊了觀眾的胃口。
之后陳桂林掏槍瞄準,一槍將暗殺對象擊倒,又沖上去補了幾槍將其斃命。
一套動作下來,陳桂林面不改色心不跳,如同一頭狡黠的野獸又準又狠。
特別是面對警察追捕時的邪魅一笑,把角色黑中帶癲的氣質一下子「定」住了。
第二場戲,是陳桂林的奶奶去世,躲在病房外的陳桂林哭得稀里嘩啦。
如果說第一場戲讓人看到一個毫無感情的冷血殺手,這場戲給這個黑色人物「洗白」,讓人看到他柔軟的一面。
此時的他已經被警察通緝,不能被人發覺,只能拼命壓抑自己的情緒。
那種極度悲痛、卻又無法盡情發泄的憋屈,克制中又涌動著無限深情,讓人看得也特別心酸。
但最能顯現陳桂林復雜一面的,是 影片結尾那場「臨刑前夕」的戲份。
被他從香港仔手中救下的小美,前來獄中給他剃須。
陳桂林的臉上帶著微笑,之后在小美給他剃須時開始難以自抑的流淚。
這里面既有再見小美的欣慰,更飽含此生再難相見的遺憾。
執行死刑前,陳桂林吃著最后一餐時,眼中有淚花閃過。
直至槍響前那一瞬的笑容,陳桂林直視鏡頭,似乎在和鏡頭外的我們告別。
這既是陳桂林獲得解脫的時刻,也是「最水影帝」阮經天脫胎換骨的時刻。
既是罪犯亦是蕓蕓眾生,阮經天在這方糾結復雜的灰度色彩中,還原了最真實的陳桂林。
這三場戲,是屬于42歲阮經天的影帝moment。
好的電影,都離不開細節的堆砌。
《周處除三害》里,最讓觀眾欲罷不能的也是各種值得玩味的細節。
能說的,不能說的,都被導演藏在畫面的犄角旮旯了。
在眾多「周學家」的解讀之外,皮哥還注意到三個有意思的細節。
一是陳桂林在進家門前,故意把鞋帶松開,接著又彎腰系鞋帶。
這處細節很好地呼應了他的殺手身份,也讓人看到這個癲狂殺手粗中有細,謹防后面有人尾隨。
同時也解釋了如此孝順的他,為何多年不能在家照顧奶奶的原因。
背負如此多的人命官司,「家」成了他最渴望但又最危險的存在。
細節之二,是陳桂林拜關帝。
當醫生告訴陳桂林患癌的消息后,心如死灰的陳桂林動了自首的念頭。
但在自首前,他拜了關圣帝君,并且連續擲杯九次。
擲杯是閩南人的傳統,主要在祭祀和祈福時進行。
在擲杯過程中,需要將兩個半圓形的杯子擲出,用以揣測鬼神之意。
結果陳桂林擲杯九次結果都一樣,神意不可違,陳桂林只能乖乖自首。
這才有了后面在警察局看到三大通緝犯的告示,踏上「除害」之路的故事。
這個「擲杯」的細節,成為后面教堂大屠殺的絕妙伏筆。
在屠殺開始之前,陳桂林給了尊者九次機會。
如果連開九槍都卡殼的話,就愿意饒他一命,否則就是上天的懲罰。
這里「九次開槍」的名場面,也和前面九次擲杯形成呼應。
讓一個邪教頭子接受命運的審判,諷刺意味直接拉滿,其背后也是中國故事逃不脫的宿命。
在這里還有一個很嚴密的細節,就是陳桂林手里那把老是卡殼的槍。
這是因為常年被埋在地下,所以手槍會受潮出現卡殼現象。
還有一處非常隱秘的細節,是小美裸露上身時,背上有一處字母紋身。
雖然只是在畫面中一閃而過,但眼尖的網友還是注意到了這個點。
有人認為這是一個英文字母,翻譯過來是棉花,暗示小美是被人控制的玩偶;
也有人解讀這是蒙古文,翻譯過來是靈魂的意思,暗示小美被囚禁的靈魂。
但跳出戲內,這個紋身其實是演員王凈自帶的,很多生活照都能看到這個紋身。
但放在此情此景下,這個紋身卻成了神來之筆,和小美的遭遇不謀而合。
上映至今,《周處除三害》評分穩定在8分以上,8.5以下,屬于「神作未滿」的一流水準。
在皮哥看來,片中有三處瑕疵,影響了影片在神作進階路上的進一步發揮。
第一處敗筆,出現在陳桂林自首時。
原本準備去自首的陳桂林,卻被要求拿好身份證去排隊。
排隊過程中,陳桂林看到了墻上張貼的通緝榜。
陳桂林不服,他要干掉榜一榜二,自己當老大,哪怕是自首,也要揚名立萬。
之后他和醫生對談,直接cue到周處除三害的典故,這也是影片最可惜的敗筆。
影片改編自《世說新語》里《周處除三害》的故事,將其移植到現代社會,是個高級的改編。
但是主角陳桂林卻自己把這個典故說出來了,屬于自己刨了自己的梗,把這種借古喻今拉到了明面上。
一旦喪失了內在的可玩味性,影片也就談不上多麼高深的思想厚度了。
其次是陳桂林與香港仔的正面惡斗。
這原本是一場激烈的追逐戲,兩人從街上斗到水里,武力值相當的二人都是拿著命在拼。
但是之后潛伏在附近的警察陳灰也卷入其中,黑吃黑的雙人惡斗,變成了善惡難辨的「三國殺」。
本應是人性的修羅場,卻成了影片的敗筆之二。
陳灰試圖拖住陳桂林,報上次被陳桂林痛毆之仇,結果陳桂林三拳兩腳把他打趴下。
原本預想的三方混戰,卻演變為警察單方面被暴揍,整場戲的節奏一下子泄了氣。
其實從整體格局來看,安排這麼一個窩囊的警察形象,于情于理對故事沒有什麼助力。
更何況還讓這樣一個角色不合時宜的出現在這場重頭戲里,完全讓人摸不著頭腦。
就像兩個武林高手對決,中途一個三腳貓進來也想露兩手,豈不是貽笑大方?
敗筆之三,就是把隱喻變「直喻」。
我們知道,《周處除三害》還有另一個名字,叫《豬,蛇,鴿子》。
在佛教思想里,它們是代表六道輪回中的三種動物。
陳桂林代表豬,飽食終日不務正業,執迷于后世留名,是癡的表現;
香港仔代表蛇,暴打手下,和小美玩虐戀游戲,都是毒蛇的具象化表現;
尊者代表鴿子,對信徒進行精神控制,將錢財據為己有,是蛇的陰毒和貪婪。
但影片是如何呈現這些隱喻的呢?
歸結起來,就是簡單直白的貼標簽。
比如紋一個蛇的紋身,鴿子的紋身,就代表你是蛇或者鴿子。
對于陳桂林「豬」的隱喻更是直接了當,開頭在追悼會上大口干飯,在新心靈舍又有狼吞虎咽的鏡頭,就是一種動物本性的喻示。
再加上奶奶留給陳桂林的小豬手表,豬的意象早已不言而喻了。
把隱喻直接拽出來明示,生怕觀眾看不明白,你見過這麼直白的神作嗎?
《周處除三害》是2024年開年至今的最大驚喜,甚至是今年最佳影片的有力競爭者,但它還算不上神作。
只討論最近幾年台灣拍的犯罪片,論劇情起伏,它比不上《陽光普照》;論深刻,它比不上《大佛普拉斯》,論邪典,又比不上《血觀音》。
之所以比這些影片受到更多的關注,唯一的原因就是它在內地上映了。
《周處除三害》的本質,就是在一部優秀的商業片外包裹了一層芥末,把你嗆得眼淚流,后勁夠足。
關于這部影片掀起的解讀熱潮,個個也是吹得煞有介事。
有人說這其實是一部文藝片,有人洋洋灑灑幾萬字解讀背后的宗教輪回隱喻,有人說沒看懂隱喻就沒看懂這部電影。
他們把它當做一本電影圣經來解讀,恨不能陳桂林放一個屁,都解讀出他昨晚吃了茴香味的包子。
這種解讀,和孔乙己說茴香豆的茴有四種寫法有什麼區別?
在皮哥看來,不如讓電影回歸電影,沒必要把故事想得太復雜。
一部涂了芥末的爽片還是爽片,你看得爽了,就是看懂了這部電影。
#阮經天 #阮經天新歡 #阮經天女友 #阮經天電影 #阮經天電影作品 #阮經天張鈞甯 #阮經天便當 #阮經天周處除三害